BACK

本草城市:北投(二)垂直城市

以圖面標定的區塊作為想像一座城市的起點,在今日,往往是誤解它的第一步。城市做為文明的表徵,不僅包含人工打造的基礎建設,也縱向涵蓋數百萬年前的岩石、水文地貌紋理、以及不同物種在其中穿梭、生活的軌跡。城市「住在」某個地點或地區,但它的生命不僅超越它所代表的行政區,也不受限於它所在的國家,而是仰賴廣大且交互連結的網絡系統。這些網絡系統,已非水平地鋪在廣袤的地表上的一張大網,而是朝著垂直的向度發展:「海底一萬公尺,地表上35公里的外太空,都市的維生基礎結構,已經延伸至難以想象的廣度,在地底下,在水裡,跨越太空」(註)。不論是由地層中抽取的能源、埋藏海底的能源輸送管道、資訊傳輸纜線,來自其他國家供給的原物料,或輸送至被犧牲的遙遠他方的廢棄物,不斷往上疊加的建築物、甚至遠至行星軌道上人造衛星所發射的訊號,這些可見或不可見系統相互依存著,現代城市的垂直化逐漸取代殖民時期以來的水平視角,參與著人類的生活、並形塑人類在其中的行為模式,用Eyal Weizman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垂直3D主權」的時代。
藝術在此提供了我們理解自身感知經驗發生變化的過程,現代人作為城市的產物,人類感知經驗也在城市垂直發展的過程中發生了轉變。透過媒體、電影、紀錄片等所再現的影像,普遍大眾得以反覆地經驗城市垂直化,科技的更迭,也正從視野上顛覆著舊有的觀看世界的角度。現今日漸宰制我們視覺系統的Google地圖、俯瞰、全觀的視角,造成我們身體感知的劇烈變化,從十九世紀中葉以來,攝影機結合熱氣球、飛行器等科技物發展,至今日空拍技術(aerial photography)的革新,從軍事用途延伸至商業的使用,普及於大眾手中。空拍技術的應用,因它清晰捕捉對象物的特性,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拍攝即將毀滅或防禦的對象,陸續應用在交通、水利、生態、城市規劃等各項基礎建設,至今,空拍不僅應用廣泛,也成為了藝術家的創作工具與媒材、行動主義者的抵抗工具,作為重新觀看、反思、回應城市系統和環境的新視角。取消了舊時代提供我們對於平行穩定的水平視角,創建多焦點和非線性的觀看角度,提供不同種類的空間視覺與身體感知經驗,以及我們對於世界觀看的新想像。
「本草城市:北投」第二階段展出兩件以無人空拍機 (drone) 為主的作品,作為重新認識、介入城市空間的方法,試圖開展重新理解「自然」與城市相處的方式。藝術家晁瑞光作品將空拍作為打開身體疆界與視角的延伸、同時也視其為一種介入社會的方法。在作品「美麗龍崎月世界」中,空拍做為藝術家身體與視野的「分身」,藝術家透過操控空拍機飛入被列為惡地而將開發成垃圾掩埋場的龍崎牛埔,呈現其豐富多樣的生態景觀與完整保留的歷史地景,人為污染破壞的陰影揮之不去,讓空拍機的翱翔遊蕩蒙上一層難以言喻的悲傷。另一件作品「土是一面鏡子」則拍攝工業污染的農地,畫面中的污水田映照出藍天與鄉村景緻,彷彿幾何色塊組成的現代主義繪畫,但也忠實呈現周遭違法填埋於魚塭、農田的廢棄物。藝術家利用空拍垂直與俯瞰的視野特性,揭露著舊時代知識的局限,試圖阻斷錯誤訊息的傳遞。標題裡的「鏡子」呼應人類世的母題:當人們把視野的時間和空間規模擴大(這作品裡是立體觀點的鳥瞰),就有機會在土地上看到人類自身的所作所為的巨大規模痕跡。
另一位藝術家馮偉中,以無人空拍攝影機360度全景拍攝技術,紀錄東西海岸兩相互呼應地理地形、卻因人的參與而有著不同的城市風景,六張攝影作品分別呈現:西部工業景觀vs東部海岸景觀。並透過展覽現場的VR眼鏡作為觀看的媒介,把每個人的私人觀看視點也將透過電腦的中介即時投影在開放觀賞的平面畫面中。觀眾得以以第一人的視角重新看見,卻又是全新的經歷兩種城市垂直的樣貌。而俯瞰式的全景影像、映於視網膜的畫面、數位處理與身體感知串連起的立體化系統網絡,則又再次反饋為將城市垂直化、空間化的一部分。在未來,這樣的感知經驗,將反覆提醒著人們若要重新理解自然,實為理解城市,實為理解人、地形、文化空間、技術物地連結的垂直系統,從這感知經驗裡,人與自然建立了新的關係。其中,身歷其境的VR體驗對照著360度全景攝影的靜態影像,前者提供一個漂浮的、非線性的、位置安全卻不穩定的身體,後者把視域凝結成360度的球體,從視點中央延伸成扭曲的全景,提供一種個體小宇宙,影射著小宇宙外面存在著的渾沌未知的大宇宙。
註:PierreBelanger, Altitudes of urbanization, 2016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探索台南密境「美麗龍崎月世界」 晁瑞光
在台南西南邊,有一個比較不為人知的秘境,叫龍崎牛埔。這兩年我很頻繁的來這裡走走,來觀察、認識、學習,及推翻過去舊有的認知。我只要來龍崎牛埔,幾乎每次都會遇到大冠鷲在天空盤旋,有時在身邊山谷掠過,有時又高高在天空一個小黑點,很好奇以大冠鷲的視野重新看待這一片土地,不知會是什麼樣?藉由空拍機,我飛上天空,透過鏡頭的延伸,我的視野跟著不一樣,更能看清整體環境的樣貌,讓我跳脫現有身體軀殼的疆界,打破舊有看東西的角度,延伸視野到更寬廣,帶我進入到去不了的地方,從大冠鷲的視野看待這土地,而不再只是人的視角,土地原來是這麼的美好。我開始可以離開地面,三度空間的自由來去,忽高忽低,或近或遠,從幾十公尺的生活尺度延伸到幾公里,我可以看東西看得更仔細,我可以隨著好奇,沿著山脊,沿著河流,細細的重新審視這一片土地的樣貌,當我不再只是人的視角看土地,便發現更多過去只能用腳走而看不到的景象與細節,更發現過去知識的局限,或是錯誤訊息的傳達與無知。 龍崎牛埔的自然地景是台灣西部平原自然地貌演變的一個縮影,在這裡,空間與時間被濃縮在一個區域裡,有百萬年來台灣地貌的演變故事,有台灣西部平原拓展的生態縮影與多樣性,有現今及未來要面對氣候變遷環境變化的提示,及氣候變化演化適應的劇碼呈現。這裡地貌特殊,廣大的340公頃土地因為過去被做為龍崎彈藥工廠而被完整保留,如今工廠已停工多年,留下完整自然地貌及工業地景,是台灣保存完好的代表。這裡一整個區塊是大家普遍說的月世界惡地地形,惡地是因為其地形多變,易沖刷的泥岩地質、青灰岩、砂岩、礫石層,還有生物貝類的出土及鹽分的溶出。多樣的組成形成各種山頭及山谷,雨季表層沖刷厲害,旱季則是非常乾燥,這裡一年四季區分鮮明。地表變化劇烈,地層一直在抬升,同時有龍船背斜、龍船斷層、古亭坑背斜,及許多不知的盲斷層,因此可見水平堆積到變動抬升近90度的地層紋理,錯綜複雜的切割線、破碎帶與斷層泥,可以看到從陡峭的山壁,沖刷下來形成的緩坡,如淺山丘陵然後到平緩的沖積平原。有密林、有疏林、也有廣大的芒草原與光禿開闊地。牛埔溪在這裡雨季會成一條灰白色河流,旱季時則是涓涓細流形成小的淺水域,濕潤的溪谷地及完全乾燥的河床,因為多變環境也創造出非常豐富多樣的環境,所以生態豐富,更因少人為開發,而變成台灣西部平原的生態綠舟,二級保育類動物白鼻心、食蟹獴、穿山甲在這裡頻繁的出現,當然還有其他眾多的生物,也有一棵樹胸圍超過440公分的芒果老樹,為台南市最大。 因為過往都只思考人用,不認識、不了解,加上長期無知、忽視,然現在政府又要容許在二仁溪上游這裡蓋掩埋場及事業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什麼地方不好選,偏偏要挑在自然環境保存良好,河流的上游沒有污染的地方,然後又是山崩地滑的地質敏感地帶,及擁有豐富自然與工業文化地景的地方做掩埋場,這在先進國家是不可能的事情!事業廢棄物處理及最終處置,應該要在工業區產業鏈旁,現有一堆閒置或有被污染的土地上最好,不用大老遠地運到山裡面,過去錯誤政策荒謬至極,只要還沒做,阻止都還來的及,這裡應該規劃做為地質公園,或自然保留區,或國家公園,在這裡提出來讓大家思考及付出行動。告訴更多的人,遊說官員、民意代表,當你面對這些美景的時候,試想你要留下什麼給孩子,是台灣美麗豐富的自然環境?還是破壞自然環境充滿汙染的掩埋場?
土地是一面鏡子 晁瑞光
從空中看,土地是一面鏡子。 你給稻子,他就給你金黃的稻浪, 你給種子,他就給你甜美的果實, 你給乾淨的水,他就給你豐沛的魚蝦, 土地是一面鏡子,我們怎麼對他,他就呈現什麼給我們看, 毫不隱藏,真真實實。 這是台灣目前的現況,我們大量將事業廢棄物違法填埋到魚塭、農田,造成許多不可思議的樣貌,這些依規定都可以好好處理,安全的再利用的,但是必須要付出成本代價,台灣就是太鬆散,執法不嚴、民意代表施壓或參與,所以才會如此繽紛多樣的色彩呈現,這些,最後都還是會透過食物蓄積回到我們身上。 鏡子看到的只是老天爺給我們的警告。
山的另一邊 馮偉中
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天真之歌》(Auguries of Innocence)中寫道:一沙一世界(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一花一天堂(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掌中握無限(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剎那即永恆(And eternity in an hour)。這首詩告訴了我們,一個人觀看世界的視野與角度決定了他所認知的宇宙,對一隻螞蟻而言一顆大石頭就是他星球,但螞蟻並不自知,對蝴蝶而言一片花海就是他的宇宙,蝴蝶亦不自知;身體陷於內時,眼睛無法觀看得知自己所處的外在世界樣貌,心若沉浸於物慾裡,當然無法感受自己正處在何處,人們無法看清自己是否處在危險之中,亦失去的最基本的判斷能力;以台灣而言,這小小的海島上,西海岸的漢人活在功利主義一切講究競爭至上的世界中,他們將海岸大面積的填海造陸,與大自然爭地,開發為工業區,歌頌工業的偉大帶來經濟繁榮,滿足人們物質慾望,卻不知活在於醜陋與頹敗的星球中;而東海岸的原住民,保留了較原始的環保主義自給自足的部落生態,對大地保有敬畏之心,與自然共生共存,雖過著較原始簡單的生活,但他們其實活在一個美麗又有希望的星球中。藉由360度環景攝影的特殊攝影視角,將實際存在我們身邊的景象,透過球型投影將一個小範圍的地景形變成一個獨立的星球,台灣自古以來就處於一個漂流的不確定性,幾十年來的工業化結果在資本主義運作下的社會樣貌,透過小星球的超現實構圖中,讓東西海岸空間與環境進行對話,工業星球與自然星球的抗衡,小島不均衡的地域發展,農田與工廠的拉鋸擁擠都市裡疏離的人與人,我們身處在擁擠的宇宙中,但又像天際的星球一般冷漠與孤寂。 人所處的外在的世界其實是人們內在心境的影像鏡射與空間延伸,而影像即是真實世界的倒影,本次創作試圖透過超越人的視野與角度記錄台灣目前的環境狀態,透過360°空拍實驗錄像與攝影讓觀者清楚看到我們正處在什麼樣的宇宙中。
「本草城市:北投」為鳳甲美術館共同組織項目,也連結為「鏡城地誌學」的台北篇。「鏡城地誌學」係由台灣策展人羅秀芝擔任總策展人所企劃的大型跨國藝術計畫,獲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展專案補助。 此計畫跨越達卡、曼谷、台北、雅加達、吉隆坡和金邊六個城市。特別感謝鳳甲美術館與策展人羅秀芝。
策展人:徐文瑞
展覽期間:2018.06.10-07.15
參展藝術家:晁瑞光、馮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