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甲美術館很榮幸推出藝術家Candy Bird全新個展「羅曼菲林 Sugar Nocturn」。本次展出包含一系列空間裝置作品,圍繞近期Candy Bird的創作核心:探問華人的遷徙與離散,如何與當代政治結構交織。在「羅曼菲林」中,Candy Bird 將中國內戰後來台的華人移民軌跡,置於東亞持續延宕的冷戰遺緒與新浮現的地緣政治衝突中。透過營造介於日常與寓言之間的氛圍,召喚觀眾的感官經驗,凝視台灣的後威權社會內在,同時也映照著當代民主的脆弱性。
本館於2018年首次和藝術家Candy Bird合作,在街區藝術計畫「
Video On The Phone」當中,以網路直播的方式,邀請Candy Bird以說書人的角色,帶領一段從鳳甲美術館出發步行至空場藝術聚落(當時位於北投路一段)的旅程,途中結合Candy Bird擅長的塗鴉繪畫,以融合街區地景的即興創作搭配敘事演說,該次合作拓展了Candy Bird的創作手法,藝術家進而開始思考創作過程中的表演性,以及議題表現上不同於地景塗鴉、更為多元的敘事方法。2022年本館進而在聯展「
你到哪了呢?一個距離的想像」當中,再次邀請Candy Bird從移動、行旅的經驗出發,思考關於距離的詩性表現,該展當中Candy Bird展出強調光影變化的影像裝置與平面繪畫,並於戶外舉辦了一場「此時此刻 The Moment」的口述表演,將散落的日期和新聞事件,串成一段日常與異常交織的故事,提供觀眾投射都會生活共感的可能。
近年來Candy Bird的創作轉型逐漸明確,以往直接回應社會議題的街頭塗鴉已淡出檯面,但藝術家對社會矛盾的敏感和關懷並未減弱,反而是花更多時間精力去探究與分析,對外他將台灣特有的省籍矛盾置放於東亞新冷戰的格局中;對內他回望自身家庭背景,探討意識形態衝突以及民主政治的脆弱性,如何以忽隱忽現又如影隨形的方式影響著他的日常生活,這種雙向的凝視,使個人經驗成為解析歷史遺緒的感官入口,與台灣的政治、歷史、社會主流敘事形成另一種對照。在形式語言上,其手法也與不同表演者合作,例如透過舞者或演員來傳達更為強烈的情緒,在影像編輯上冷冽的都會感和意識流的敘事也慢慢樹立出個人風格。
本次展覽中,他藉由數個流動影像與仿古家具的陳設,配合鳳甲美術館狹長的廊道與鄰近機房的展場結構,營造日常與寓言之間的張力氛圍。帶有居家符號的房間、碎片般的壁紙花紋、木質調的衣帽架、皮沙發與椅凳,促使觀眾感受敘事聚焦在一段凝結的時空,而刻意用簡體中文呈現的文本、故事中男女主角的對話,都指涉了一種難以回返的複雜狀態。期待觀眾透過各種投射或想像,以展覽明狀當今宏大的歷史或政治敘事之下,被忽略的日常經驗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