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921大地震二十五周年記《行走的山—李賢文九九峰創作展》

本次九二一大地震25周年記「行走的山-李賢文九九峰創作展」圍繞著災難與復原、創傷與修復這種帶有輪迴反覆的調性,來進行作品敘事的推展,當中最主要的作品是2001年完成的巨幅卷軸《三探九九峰》。九二一大地震發生之後的千禧年,李賢文多次造訪九九峰,紀錄了當時柔腸寸斷的地景,以及災後勇敢面對荒蕪、努力重建家園的居民,巨大的尺幅呼應地震當時帶來的強烈震撼與驚嚇,高漲的情感與龐雜的情緒花了許多時間才被收斂在卷軸裡,本次也是時隔二十餘年本件作品首次完整展出;對應《三探九九峰》的是近兩年完成的大幅作品《靜止的流水》與《行走的山》,取材自近期李賢文再次造訪時所見的風景,《靜止的流水》畫面中流淌著俗稱大肚溪的烏溪,河面寬闊達數百公尺,從中央山脈經過百餘公里的旅程流入臺灣海峽,遠眺流水如鏡面反射著山景,明明不曾停歇,卻又靜靜地反射著地貌,而《行走的山》當然就是九九峰了,看似矗立不動的山峰其實時刻都在變化,山上的一石一鳥、一草一木每日造就著差異,二十五年來不僅地貌恢復翠綠,遠看也能眺望早前尚不存在的國道六號,這兩件新作以平靜樸實的筆觸勾勒環境面對劇變的自然代謝,也不帶批判地呈現了人類試圖重建且持續推動都市發展,事實上與地球相較人類的壽命非常短暫,這樣的對照彷彿說明了時間流逝的恆常。另外於兩座屏風中展出的十六張小幅作品也是以九九峰為對象,用不同角度將不同季節的九九峰各種樣貌,做更詳細的闡述。
已故的旅法重要藝術家熊秉明(1922-2002)為《三探九九峰》這件作品留下了珍貴的墨寶跋文,內容寫道:「長卷山水為中國繪畫所常見,李賢文先生此圖與前人不同者有四:以地震為題,古者未有,一也。開卷用飛沙散點法寫洪濛混沌古之未見,二也。寫峰巒湖海用自家之法,追客觀之實貌,不因襲古人舊規,三也。展卷縱觀,氣勢開闊而逼察一木一鳥一草一石皆細膩可愛,亦巧亦拙,亦拙亦巧,悲憫眾生之心自見,四也。此作脫落功力而洋溢藝術之真趣,可珍可貴,題以共勉。」說明了李賢文承襲水墨自古以來的人文關懷,但不受限於形式與規則,相較於對技術的追求,表達對世間的關注更為重要,也更能讓觀者共鳴。其他還有來自陳雲程、鄭善禧和奚淞等名家的跋文,文人之間惺惺相惜的態度,這些交流的過程,證明了水墨創作的精神,並沒有因為主題的當代性而減少。
回應到展覽探討的災難與重建、創傷與修復的輪迴,本次展場規劃也呼應此一思考,在進入美術館、抵達主展場之前,將李賢文早期的作品《看見臺北系列》、《雪霸登高圖》、《太魯閣三連作》、《山水有餘》冊頁一併展出,除了讓觀眾能了解二十餘年來李賢文奠定的自然關懷的創作方向,也能觀察到筆墨運用技巧和熟悉度的變化,作為進入主展場之前的序曲,能了解他的繪畫對傳統水墨的呼應往前推進;另一方面,欣賞完主展場磅礴的作品之後,帶著觀展後的餘韻,做為準備離開美術館回到日常生活的銜接,這系列作品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畫面中令人熟悉的地景,鼓勵觀眾對環境產生好奇。當代水墨所開啟的新表現方式在李賢文的作品中有很好的詮釋,創作內容的表達反映了現代觀點,並能契合普世價值,在資訊爆炸與氣候變遷劇烈的當下,環境帶來的威脅變得更加可見,而創作則提供一片淨土,帶領觀眾一起反思生命的意義。
指導單位|文化部、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
執行單位|鳳甲美術館
展期|2024.09.21-11.03
地點|鳳甲美術館
【開幕式】
時間|2024年9月21日(六) 14:30-16:30
地點|鳳甲美術館 特展廳
【展覽座談】
主題|行走的山—從當代水墨關懷災變後的台灣地景
時間|2024年10月5日(六) 15:00-16:30
講者|寬謙法師、李賢文、張大川、賴志婷
地點|鳳甲美術館 特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