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織獨繡-繡裡藏光
繡裡藏光
刺繡的歷史發展,始終與信仰與精神性密不可分。本區以馬王堆出土繡品的圖像復刻刺繡為起點,不僅回溯早期刺繡在神靈信仰與精神寄託的角色,也探討其在中國漢代喪葬文化中的獨特作用。漢代馬王堆出土的繡品與帛畫,多描繪天界、人間、冥府的世界觀結構,呈現人神往來、靈魂反復的圖像敘事,這些圖像反映當時貴族對前世與來世的想像,亦為後來的宗教信仰研究提供可貴的視覺線索。
延續這一脈絡,本區進一步探討刺繡在宗教與神話表現中的發展,展示以刺繡表現諸如《八十七神仙卷》、《群仙祝壽圖》、《九歌圖》等的作品。透過刺繡描繪神祇形象、祝壽儀典及精神寄託等,展現宗教信仰在藝術創作中的深遠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本區亦納入描繪西方宗教主題的刺繡作品,這些作品以基督教圖像、聖人形象或神祇寓意為內容,反映出刺繡技藝在面對不同文化與宗教語境時,展現出高度的彈性與包容性,將多樣圖像語彙納入其創作之中。


31.繡馬王堆出土繡品
蘇繡,顧文霞大師工作室
每件 20 × 24.5 cm,1990年代
1972年,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一批刺繡品,依圖案紋樣可分為信期繡、長壽繡、乘雲繡、茱萸紋繡、方棋紋繡及雲紋繡,紋樣變化豐富,工藝極為精巧,展現漢代刺繡藝術之成熟。其中,尤以「信期繡」最具代表性,其圖案為變形燕子與花草,寓意候鳥信期歸來;「乘雲繡」與「長壽繡」則以祥雲、神獸為主題,象徵長生與升仙。本次展出之複製繡品忠於原作,重現二千餘年前的藝術與工藝風貌。


32.繡馬王堆帛畫
湘繡,湖南湘繡研究所
含框 216.5 × 111.5 cm,1990年代
湖南長沙馬王堆曾出土一幅保存完好的T形帛畫,為葬禮儀式中引導亡靈升天的「銘旌」,象徵靈魂得度與永生。畫面分為天、人、冥三界,展現古人對宇宙秩序與生命循環的想像。上方為天界,有金烏駕日、蟾蜍與玉兔居月、女媧等神祇與仙禽;中部描繪墓主人面西而行,準備前往極樂之境;下方為冥界,赤身地神雙手托地,其下則為黃泉。此件繡品延續原作精神,展現漢代及其之前的喪葬文化與生死觀,是中國古代藝術與宗教信仰的重要實物見證。


33.繡丁觀鵬〈無量壽佛〉
湘繡
含框 226 × 106 cm
本作刺繡取材自清代宮廷畫家丁觀鵬所繪的〈無量壽佛〉。畫面中央為佛祖如來,四大金剛、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哼哈二將圍繞其側,前景則有合掌跪拜之虔誠信徒,構成莊嚴肅穆的宗教氛圍。丁觀鵬為清廷道釋人物代表畫家,原作以泥金繪製於瓷青紙上,筆墨細膩、金光閃耀。刺繡作品由曾任湖南湘繡研究所所長之黃淬鋒設計,運用盤金繡技法,將金線釘繡於布面,再現原作華麗莊嚴的視覺效果。


34.繡張渥〈九歌圖〉
蘇繡,顧文霞大師工作室
每件含框 80 × 53.5 cm,共12件,1990年代
元代畫家張渥的〈九歌圖〉取材自屈原《楚辭》中的〈九歌〉篇,透過繪畫再現古代楚地祭神樂舞的想像場景。〈九歌〉實為十一篇,以歌辭形式描繪人神交感、靈界交會的儀式情境,並藉人神間若即若離的情感,象徵臣對君的忠誠與愛慕。張渥以細膩筆墨描繪神祇形象與祭典氛圍,展現出濃厚的文人詩意與宗教浪漫色彩,亦是後世詮釋〈九歌〉主題的重要參考。刺繡以平繡摻針表現圖畫線條,在針線交錯之下連成起伏有致的墨線韻律,使神祇形象更添一層飄渺如幻的氛圍。


35.繡吳歷〈興福庵感舊圖〉
蘇繡,盧門建英繡莊
含框 52.5 × 87.5 cm,1990年代
〈興福庵感舊圖〉為清初畫家吳歷悼念故友默容所作,畫面描繪浙江興福庵一帶景色。寺外枯樹昏鴉相伴,牆內孤鶴立於松枝,景色蕭瑟清冷,隱隱映照人去樓空、物是人非的哀思。吳歷早年信佛,長年與興福庵和尚暢談佛法,和默容和尚結下深厚情誼;後於澳門受洗入天主教。繡品以蘇繡平針繡製,針跡細膩,展現刺繡轉化水墨筆意的獨特表現力,延續原作低迴悠遠的情感寄託。


36.繡〈八十七神仙卷〉
蘇繡,中國蘇繡藝術博物館
31 × 427 cm
此幅刺繡長卷取材自中國繪畫史上的經典名作〈八十七神仙卷〉,以細緻明快的絲線繡出道教諸神朝覲天界至尊的壯闊場景。畫中描繪一行神仙隨道教帝君啟程,列隊行進於雲霧飄渺之中,人物衣袂飄逸,神情莊嚴靜謐,形成氣勢恢宏、秩序井然的壯闊場面。原作無款、無印,傳為北宋武宗元所作,亦有人稱為盛唐吳道子之作。作品藉絲線刻畫眾神仙的獨有神韻與衣裝,再現絹本水墨白描的細膩質感。


37.繡任伯年〈群仙祝壽圖〉
蘇繡,潘氏建英繡莊
167 × 206 cm,1998
〈群仙祝壽圖〉為晚清著名畫家任伯年之代表作,為古典神話中群仙為王母娘娘祝壽的盛大場景。十二幅通景屏上,共有三組四十六人的神仙群像,其姿態生動、各具神情,或捧壽禮瓊漿、或舞樂奏歌,配以異獸奇珍、山水花鳥等,營造出豐富而祥和的仙境氛圍。此件繡品繡師技藝精湛,採用直摻針、平針等多種針法,描摹多種造型的人物、山水與飛禽走獸,絲線隨光而動,展現群仙華貴瑰麗之感。此外,本件屏風背面亦別具用心,特以文字說明原作意蘊之深,並記錄潘氏建英繡莊之歷史沿革與技藝特色,此雖非以絲線繡成,然仍與繡作相映成趣。


38.聖母與子
蘇繡,蘇州刺繡研究所
含框 67.5 × 55.5 cm,1995
此繡品取材自西洋宗教畫中常見的「聖母與子」主題:聖母頭披碎花頭巾,雙眼凝望右上方,神情溫柔而沉靜;懷中的嬰孩安然入睡,嘴角微啟。母子身後皆有金色光環環繞,神聖莊嚴的氛圍油然而生。隨著蘇繡進入國際視野,繡坊以聖母、基督教信仰為題入繡,反映中國刺繡如何回應外部市場與審美期待。繡品運用蘇繡平繡的散套、平針等繡成,人物的肌膚與衣紋色彩漸變自然,展現蘇繡寫實表現力的高度成就。


39.小孩與海豚
蘇繡,余福臻
含框 63 × 68 cm,1995
圖像描繪一個背生雙翼、輕盈飛翔的孩童與海豚親密互動的場景,孩童姿態輕巧,海豚拱身躍出,兩者相伴而行。以其構圖推測本作靈感源自西方「邱比特與海豚」的經典形象,該主題常見於古羅馬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神話故事,象徵純真與守護。繡品構圖基於鉛筆素描,細膩展現筆觸的方向與濃淡層次。余福臻巧妙運用多種墨色的絲線及針法,重現鉛筆筆觸的質感和深淺變化,呈現刺繡突破材質界限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