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鳳甲美術館刺繡典藏展 春季

刺繡工藝從服飾、室內鋪陳裝飾及生活實用品發源,從有人類以來即如此貼近人類的生活,與人類的關係如此緊密,可以說是中國工藝美術裡最生活化也最具生命力的展現。我們看到做為宗教、禮教化時代的商周青銅器已走入歷史;漢漆器、唐三彩、宋明清瓷為階層性的工藝美術也走進博物館裡展示;唯有刺繡工藝,不變的以針、線、布,活生生的從千百年先民的家裡延續到現代人的生活中,刺綴著一部豐富多彩、異常生動的社會生活史。 刺繡工藝從民間生活實用品裡初生,並走向更精緻藝術化的方向發展,其演進過程因時代、地理環境、經濟條件、階層性、文化技術、民族時尚和審美觀的不同而展現迥異的風格。它緊密依存於每個時代的物質條件下演進,如布料從土布、織錦、緙絲、化纖、棉、麻、呢、絨等到絲綢絹緞;針從古代的骨針到極為細小的鋼針;色線的染色技術從單純色階到上百種的色階選擇;刺繡工藝的發展串連著織造、染料及運輸等產業條件的配合。明、清代以來,江南織造產業十分成熟發達,遂有蘇、湘、蜀、粵四大名繡的美名。而近代中國刺繡藝術發展的巔峰期,便是在如此水到渠成的物質條件下所成就的。 就刺繡工藝樣式的精神層面而言,造型、圖案、色彩、裝飾等,蘊含著不同時代的審美觀與精神向度;於是我們看到漢馬王堆出土繡品以辮子股針法擬祥雲神獸的乘雲繡,及變形飛鳥怪獸的長壽繡,並綴以騰飛的龍紋、鳳紋圖騰,顯現漢代充滿神話綺想、奇幻豐富的精神世界。唐代,繡製宗教性裝飾繪畫的佛像、佛經及淨土變相圖日益增多,刺繡開始從生活實用性的服飾布帛過渡到欣賞性的繡畫發展;同時呈現唐代佛教盛行的文化樣態。宋、元、明、清以來,高度發展欣賞性繡畫,繡藝也日趨成熟。加上社會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興起,繡畫從宮廷走向民間,題材內容呈現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景象。 近代刺繡藝術指有宋以降欣賞性繡畫的發展脈絡而下。從上述物質條件演進及藝術發展階層由上而下的必然性之外,外來文化的刺激也使欣賞性繡畫跳出中國繪畫的框架,以針、線挑戰西方藝術如攝影、素描及油畫等藝術媒材,讓刺繡藝術站在國際舞台上。清末民初刺繡大師沈壽受西方藝術啟發,創立仿真繡,將繡品推向國際。並受當時實業大臣張謇所聘,於南通創辦女子師範學校女工傳習所,培養一批影響近代刺繡深鉅的刺繡人才,奠下刺繡藝術教育的紮根動作。如其學生楊守玉發明亂針鏽,使刺繡能將油畫的質感與色澤巧妙的表現在絲綢上,繡藝向更高層次精進。
繡曾后希夜宴圖
原作現藏台北國賓飯店。作品爲現代人物刺繡集大成之作,場面宏大,富麗莊重,畫面熱鬧繁歡,表現宮廷樂伎歌舞宴飲情景。畫面人物衆多,數十宮廷樂伎,在雕梁畫棟、石山風竹、帳幃擺設中逶迤,或歌或舞,或飲或樂,或陶醉或微熏,或羞澀或親昵,或飄逸或持重了於懷觴交錯間,流連穿梭而刻劃一絲不亂,顯示了極高的人物刻劃和構圖技巧。 刺繡上,多種刺繡人物、風景的蘇繡針法如平套、散套、齊針、戧針、摻針以及條紋繡的切針,細膩傳神地表達出原作熱鬧繁歡、曲盡其妙的神韻。整個作品由數位繡師費時兩年繡成,看上去卻一氣呵成,天衣無縫;端詳間,甚至有笙歌舞曲耳畔環繞之感。光照下,絲線造成的縷縷反光感,甚至較原畫更能傳達出富貴奢華的感覺。
白孔雀
作品高雅而古意盎然。在煙色繡底上,一孔雀傲立于危岩之上,臨淵而姿態優雅,羽毛潔白潤澤,孤清高潔之態可掬,到回頭顧盼的神情,逶迤而下的羽尾,在危岩的襯映下,更是高標獨出。作品以蘇繡平繡,條紋繡多種刺繡針法繡成,如平繡的齊針、正戧、平套、散套、集套、摻針、施針以及條紋繡的接針、切針等十多種新法均靈活運用在刺繡中,使繡出的白孔雀在羽骨的簇領下,羽球質感輕盈而斑斕,羽毛飄逸而絲縷不亂,透明處尚隱現後面的紅色危岩。
繡小孩與海豚
雖然這裏只有寥寥幾筆線條的勾勒,同樣,天使小孩的天真顧盼,也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力。余福臻僅以單純的黑線,藉由從淺到深的色階便有上十道,以蘇繡平繡散套入繡的線條,微妙而傳神地表達了原作神韻,使作品微妙如神。
展期:2015.02.07-201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