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本草城市:(一)漱漱北投

全球暖化所帶來的生態災難,已經是當代人共同面臨的責任與困境。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越過了無法反轉的臨界點。許多科學家、行動主義者、藝術家聯手共同呼籲「人類世」的來臨。人類不再是自然之外、致力於追求集體與個人自由和經濟成長的自主社會,而是深刻改變地質和生態的行動主體。 「本草城市」是一個長期計劃,將在不同城市,以藝文展演、論壇、出版、調查研究等形式,探討人類世裡,人與自然的新關係。計劃的背後思維焦點,在於屏棄自然即資源的人類中心主義,也不把自然當作單一的、現代科學所預設的宇宙,而是主張「多元自然主義」(有別於「文化多元主義」),把「人與自然的新關係」視為一種不同宇宙觀之間的政治,「宇宙政治」Cosmopolitics,試圖將古老的、嶄新的不同宇宙觀帶入知識研究的範疇,藝術生產的討論,以及生活實踐之中。 傳統上,「城市」被認為是人類文明的生發空間,建立在「文化與自然」的分界之上,城市新陳代謝所發展出來的基礎結構,道路、水渠、以及食物、垃圾等流通系統和治理程序,自然而然結構成城市的生命體。但是,從工業革命以來,都市化逐漸變成複雜的、蔓延整個地球/行星的網絡,使基礎結構不再是人與自然交往的結果,而變成了這交往的原因,並在這交往中,基礎結構也變成另一個自然。在現代的公路鐵路飛航設施、傳播通訊、衛生與飲食系統等跨越廣大地理規模的基礎結構下,城市是賽柏格都市化所形成的混種物和社會拼裝體。城市既是人類世的後果,也是其製造者。 城市扮演著「人與自然的新關係」的實驗與實踐場域。生態與環境問題無法獨立於都市化和城市生命體來考慮,雖然「城市人」往往向城市內部觀看,而遺忘拼裝城市所寄生的生態環境。因此,任何關於城市的藝術計劃,不能只關注城市內部的環境生態,而必須看到更大的、甚至星球的都市化過程。城市的多樣性、衝突性、混種性,讓它們成為「宇宙政治」的自然場所。 「本草」是中國傳統醫藥的知識,本草學不只是醫藥百科,而且是包括動植物、礦物,以及天文地理知識的博物誌(註)。它蘊含著中醫裡精氣、陰陽、五行的宇宙觀,體現著有別於現代醫學裡人與自然的關係。「本草城市」計畫試圖讓不同的宇宙觀,不同知識領域的存有學與知識論,彼此相遇,並將環境生態的政治經濟過程,帶入藝術的行動主義,探究另類宇宙的可能。 註:達爾文稱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為中國的百科全書。 「如果我們把賽柏格理解為一種模控學的創造物,一種機器與有機體的混種物,那麼城市基礎設施就可以當做是一系列交互串連的維生系統。例如,現代居家已經變成人體的複雜外骨骼,供給用水、暖氣、光線和其他必需條件。」—— Matthew Gandy, “Cyborg Urbanization – Complexity and Monstrosity in the Contemporary City”
【本草城市:北投】 北投以火山地質所形成的溫泉聞名於世,但凱達格蘭族所稱的這個「女巫之地」(pataw),也看到教堂、佛寺、宮廟、聖址林立,以及不同時代的歷史遺跡留駐的場域。它的自然景觀與現代基礎結構交織成的網絡,同時映射出全球都市化的影子。 「本草城市:北投」為本草城市計畫的首次呈現,以鳳甲美術館為展覽空間和相關項目的行動基地。展覽分成三個連續的檔次,每一個檔次有一件或兩件作品,再與相關主題的論壇、工作坊、表演、踏查,共同形成一組異質元素的拼裝。 第一檔邀請住在台灣的法國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以北投的音景為創作題材。這些音景紀錄,同時也是不同歷史時間的檔案,從小油坑的火山噴氣孔與北投石(地質時間),到唭哩岸石(打石業),以及現在河流、水圳與道路、日常活動設施的協商交涉,再到城市邊緣農業工業景觀,堆疊為北投城的時間「重寫本」(palimpsest)。 這些音景紀錄以水聲貫串起來。自古以來,水和土地的關係被當作「人體」、「社會身體」和「生態身體」的根本,這關係在存有學上先於人類在土地上的所有活動與建構,包括城市機器的基礎設施。例如《管子・水地》篇就說,「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官、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現代化城市強調政治經濟上人類的需求的滿足,基礎設施如何與水流交涉?水的無所不在,「如筋脈之通流者」,關係著城市新陳代謝的運作。水,作為行動主體,如何存在於城市的生態身體裡?
「本草城市:北投」為鳳甲美術館共同組織項目,也連結為「鏡城地誌學」的台北篇。「鏡城地誌學」係由台灣策展人羅秀芝擔任總策展人所企劃的大型跨國藝術計畫,獲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展專案補助。 此計畫跨越達卡、曼谷、台北、雅加達、吉隆坡和金邊六個城市。特別感謝鳳甲美術館與策展人羅秀芝。同時感謝唭哩岸文化工作室、創•空間、台北市眷村心文化協會,在澎葉生的作品製作上所提供的協助。
展期:2018.04.15-05.20
策展人:徐文瑞
地點:鳳甲美術館第二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