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標籤、網路、終端機、登入、存取、編碼、離線、後人類

當代社會的影像流通,延續了晚期資本主義的高度消費性,日常中我們所獲得的資訊,已然由消費手段演化為目的、影像符碼的自我超量繁衍,其所顯現於生活中的,不再是傳遞訊息而是意義的否定,在這樣的集體與同一化中,影像與事實的混淆不明亦使得個體化為無數的碎片,進而將「真實」(reality)的問題普世化為一種文化景觀。在由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為「擬像」所劃出三段的歷史分期裡:文藝復興至工業革命的「偽仿品」(counterfeit)、工業時代的「生產」(production),至當今後工業時代的「擬像」(simulation),所揭露的影像生產,則提供了本屆「台灣國際錄像雙年展:離線瀏覽」切入之歷史背景,並延伸至後人類影像觀的討論。
隨著科技不斷的演化,影像最初由攝影、電影以及電視做為載體的傳播力量,因為網際網路、手機面板、虛擬實境等科技的興起,使得視覺影像的本質正經歷著一種未知的突變。在這當中,是甚麼樣的視覺運作或形式被取代了?當中又存在哪些連續性的元素令當代影像與舊有的圖像有著聯結的能力?這是一種斷裂還是延續?主體性又是如何在資訊網路的平台中重建身體與現實之間的關係,成為個體再度自我「編碼」(code)的主體化場域?
在觀看的歷史中,視覺及其影響之所及,總是與觀察的主體密不可分,這個觀察主體是歷史的產物,同時也是社會的建構,它在不同的時空下,不斷翻新對於「人」的定義,提醒著「人」並非先驗之存在,而是一種因歷史及社會牽引而形成的政治聯繫之概念。那顯現在文化研究中的樣貌,就如同唐娜·哈洛威(Donna Haraway) 藉由揭開「人文主義」是如何將科學理性化為普世於全人類的客觀理性、知識權力,同時將其不容質疑的權力「再造為神」。然而,在平台資本主義中的大數據作為全球網路化的基礎建設下,個體在數據中的自由存取則不斷與大數據的父權持續角力著,這張力則是後人類在擬像、虛擬世界的高度影像流通中,將科學與技術再次概念化作為「人」之解放的可能。那所突顯的正是與當代資本主義合流的人文主義,所透過二元論的技法表現為普世價值的桎梏,其以人類中心論作為核心而獨攬認知與行動特權的自我,亦正是現代性所企圖建立的虛擬形象。
「台灣國際錄像雙年展:離線瀏覽」是藉由網際網路中瀏覽器的特性,進而探討當代影像文化中,個體以網路平台作為身體、成為點對點對接聯結的通訊埠。那在網路特質中去性別、去身體、去界線、去人類的混種主體實踐,或許能在人類肉身之外,在登入與離線之間,重新架構「人」與「非人」所共構的認知價值。這是一個去中心化視野下的混雜主體,在這實踐場域裡不再具有優位性、獨攬特權的主宰,其系統的維持是萌生於不同種類與個體間的關係,並持續流變的主體。而透過這樣的角度重新反思個體,才可能看見當代概念下「人」的有限性,以及自身與其它個體、物種、自然間相互依存的聯結可能,並謙卑、謹慎地思考與世界的整體。
文/ 許峰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