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水之眾神》公眾活動 Gods of Water Public Events

◼︎ 氣候科幻工作坊 – 未來新聞實驗室
7月21日(日)14:00 – 16:00|鳳甲美術館
講師 :顧廣毅、王懌琪(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副技師)、王順德(氣候變遷研究者)

此次工作坊從作品《水之眾神》延伸而來,藝術家與氣候變遷科學家帶領學員遙想未來情境。以科幻文本、故事、圖像當作素材,搭配氣候變遷科學與政策報告,一起構思未來的各種可能,並以新聞文章作為載體,將未來想像化為文本,進而反思未來人類將面對的環境問題與爭議。

◼︎ 《山海之爭 :生存法則》桌遊工作坊
8月3日(六)14:00 – 15:00|鳳甲美術館
設計師 :陳庠宇、鍾潔茵、吳孟勳、朱奕秉、張毓鑫、矯昀叡
在遊戲中,由於海平面的上升,導致世界遭遇更大的危機,造成各國的秩序陷入混亂的狀態,五位角色: 海民、藥商,政客、恐怖分子、山民,分別帶著不同的立場與背景影響彼此的決策,而決策影響彼此的未來。目標讓玩家脫離現實,嘗試在不同階級代入自己的思考模式,透過互相對話與理解,了解抉擇沒有善惡之分,只是出發點不同。
◼︎ 《海神疆界》表演
8月10日(六)14:00 – 15:00|鳳甲美術館
藝術家 :黃子翎
演出人員 :聲響設計|陳以諾 ,現場表演|姚志杰、陳寬田、黎偉翰、劉芳宇(按筆畫順序)
全球氣候變遷惡化,導致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小島國家遭淹沒,出現氣候流亡政府、去領土化國家宣言與填海造國等現象。面對國土流失,這些國家希望通過新定義疆界,在國際間行使主權。同時,天災頻發,人民轉向自然信仰尋求安定。《海神疆界》以海洋作為思考中心,推測未來人類透過科技儀式的集體性運動,形塑/招喚未來海神。利用聲音互動裝置,即時觸發聲景,展現未來各地海神的意識/意象來拓展疆界,顯示人類面臨極端氣候下,通過海神信仰界定疆界的意識操演,以鞏固領土正當性。
◼︎ 《菌世紀醫美》、《全國爭水師事務所》、《魚兒我要當》三位藝術家聯合表演
8月24日(六)14:00 – 16:00|鳳甲美術館
藝術家 :桂語謙、許彤、洪敏祐
《菌世紀醫美》
未來50-100年,極端氣候將深刻影響人類生活,而人體最直接感受環境變遷的地方則是皮膚,如同一面敏感的儀表,感應濕度、污染以及陽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必須以更具創新性的方式來適應環境的挑戰。《菌世紀醫美》致力於打造極具前瞻性的皮膚生態系統,透過真菌共生,感測極端氣候對肌膚的影響,並以其獨特的生命力修復。皮膚生態系統被視為一座現代科技的實驗室,面對極端氣候挑戰,《菌世紀醫美》以獨特而富有想像力的方式呈現了一種共生的可能性。「菌世紀醫美快閃店」將與您共同見證未來肌膚保養之美。
《全國爭水師事務所》
隨著科技大廠在寶山鄉的擴廠完工,在水源枯竭問題嚴重的今日用水量劇增,政府勢必將水資源做重新分配的經濟規劃。早在2002年便發生科學園區占用農業用水,引發農民抗議事件。而在可預見的未來,又會發生何種型態的水資源搶奪樣貌 ?本作品以討論不同產業間因經濟價值不同,而產生的水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切入台灣一直以來未被良好改善的用水問題。將參與來賓帶入不同角色並參與工作坊討論,共同實現全國爭水師事務所的服務宗旨-「就業自由,用水充足!」
《魚兒我要當》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巨大災難,底棲族人民在偉大領袖的指引下,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進化成海洋生物的艱難道路。為了讓底棲族的孩子們能夠走在正確的進化道路上,深刻認識到自己屬於魚類的偉大事實,底棲族開創一種充滿趣味的進化教育方式。進化教育不僅要改變牠們的身體,更要塑造牠們的精神面貌,讓每一個底棲族的孩子都能在快樂中成長為優秀的水生動物,以更高級的型態向氣候變遷做鬥爭 !
※ 以上活動將以中文進行。
※ 主辦單位保有以上活動之異動權利,詳細活動內容及報名方式請參考鳳甲美術館官網及社群。

【講師 & 設計師 & 藝術家介紹】
➤ 藝術家 顧廣毅
具有牙醫師、生物藝術家以及推測設計師等多重身分,現於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擔任助理教授,並於英國雪菲爾哈倫大學進行藝術與設計博士研究。顧廣毅試圖拓展藝術、設計及科學結合的可能性,作品主要專注於臨床醫學、人類身體、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及性別議題,嘗試藉由藝術實踐與設計方法探索科學領域中的倫理議題,思考科技、人類個體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 合作科學家 王懌琪
清華大學電機系學士、美國普渡大學地球與大氣科學系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副技師。王懌琪的研究興趣主要在於瞭解大氣對流和相關降雨的時空變化、控制對流降雨的物理機制,以及對流降雨如何因為人為環境改變而變化,其科學研究廣泛發表於國際氣候科學相關期刊。
➤ 合作科學家 王順德
臺灣大學植物科學研究所碩士、英文倫敦大學學院地理系環境、政治與社會學程碩士,英國外交部兼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環境獎學金得主。2019年起加入台灣青年氣候聯盟負責國際合作,亦於《環境資訊中心》、《低碳生活部落格》(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等發表文章,長期關注氣候變遷政策、公民參與等議題。
➤ 青年設計師團隊:陳庠宇、鍾潔茵、吳孟勳、朱奕秉、張毓鑫、矯昀叡
六位來自不同科系的大學生,為了更有效率地取得學分,選擇了參加顧廣毅老師的課程。一開始,大家對這門課沒有太多期待,以為會像其他普通的通識課一樣。然而,隨著課程的進行,大家的興趣逐漸被激發出來。透過彼此思想的碰撞和激烈的討論,我們越來越投入其中。即便在期末報告結束一年後,仍然感到意猶未盡。 在顧老師的邀請下,我們克服了畢業、修課、社團和實驗室等重重困難,再次團聚。最終,我們毅然決然地決定參加這次展覽,將在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感受到的震撼,投注的熱情,帶到美術館展出,分享給大家。
➤ 藝術家 黃子翎
台北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聯合藝術總監。
從事劇場擊鼓工作二十餘年,深感「擊鼓本質是人內在風景的展現」,獲雲門流浪者計畫、文化部琉璃計畫支持,投入老鼓譜的田野調查。將口傳心授傳統鼓譜中揉和多元媒材轉化創作能量。近年,認為劇場不單是演出呈現,更需包含眾人參與發展的過程,以藝術計畫作為邀請,透過現地製作、共融藝術與群眾共作,以展、以演、以論呈現藝術總體,表達對土地、社會的關懷與藝術平權的支持。
➤ 跨域整合藝術家 桂語謙
大學主修舞臺設計,輔系新媒體藝術,對生活有敏銳的覺察力,不斷實驗自己的可能性,擅長空間敘事、策展體驗設計、劇場藝術、新媒體製作等。高中即開始經營自媒體,熟悉Gen Z語彙,以迷因和浮誇的視覺效果,傳達幽默、嶄新觀點,引發人性共鳴,創作橫跨藝術、科技、平權、時尚等領域。
➤ 藝術家 許彤
新竹人。從媒材探索以及互動裝置相關專業領域畢業,目前正在進行飲食行為與人內在心理交互影響的議題研究,喜歡整理過往歷史,同時也好奇正在發生中的各種社會在地議題的討論。
➤ 藝術家 洪敏祐
對於人工智慧、動畫、數位製造、地緣政治、意識形態衝突以及二次元美少女感興趣。接觸過遊戲設計、程式設計、3D建模、電腦動畫、數位製造以及繪畫等領域,目前關注在大語言模型與互動設計的結合。把創作看做是一種競技遊戲,如果可以透過作品贏過其他人我會很高興。
展期|2024.07.13-09.08
地點|鳳甲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