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甲美術館典藏五百多件1950年代以來的近代刺繡作品,無論技法或形式上皆充分展現刺繡的多元樣貌,是亞洲地區最全面也最豐富的私人收藏。
綜觀刺繡藝術的發展,自服飾、室內裝飾及生活實用品發源,緊密依附著每個時代不同的審美觀,並往更精緻藝術化的方向邁進。
其中仿摹名人書畫的「繡畫」在宋朝重視文人雅趣的風氣之下得以迅速發展。繡師以針代筆、以線為墨,除了忠實呈現水墨筆觸之外,亦試圖藉由針線展現生動的氣韻,加上繡線本身具有光澤的特性,更讓平面作品如同浮雕般立體。
到了近代,在工具、環境與物質條件皆齊備的狀況下,繡師們藉由技法的突破,以達到藝術的巔峰,因此仿真繡、亂針繡、雙面繡以及雙面全異繡等繡法與繡種陸續被開發出來,成熟的刺繡技法亦締造了發達的刺繡產業。在代代繡師的探索、技藝的傳承和時間的累積之下,成就了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最斑斕的篇章。
庭園拾趣
作品描繪了農家小院竹籬下雞群的自在生活情趣。竹葉婆娑,竹籬參差,雄雞昂首而立,卵翼下是母雞低頭照顧小雞各自覓食。小雞造型圓胖稚拙,公雞母雞翅羽刻劃細膩,層層斑紋,絢麗至極,加上雙勾竹葉渲染的向背俯仰分別,刺繡針法和刺繡肌理的運用,提供了作品極好基礎。
金魚
設計者巧妙地運用透視技法,把一正一側遊動的兩條金魚的頭、身、尾的各個部份,作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側面一尾,頭尾的擺動幾乎全面水平地展現于觀衆面前,尾翼的折疊飄遊,幾乎伸手可捫;而正面一尾其尾部的飄動,則是縱深透視下的視角,尾鰭緩緩地向畫面深處舒擺。在各種湘繡針法摻針、平針、鱗針、牽遊針的刺繡下,兩條金魚悠遊嬉戲,水草飄動,金魚眼睛浮凸有神,鱗片閃光逼真,頭尾若隱若現。細看繁複轉折擺動的尾巴,更繡得飄飄曳曳,生動入神。這是用一根絲線的四十分之一,直徑不到0.1毫米的細絲精心繡出,飄蕩間以至於隱沒,使觀者同時襲上一股清新的涼意來。
繡劉奎齡松鼠圖
劉奎齡(1885~1976)爲現代著名的走獸畫家,繪畫題材特別適合刺繡,故很長一段時期,湘繡都以劉奎齡作品作爲走獸繡稿的主要來源。畫面中在松枝之間跳動的松鼠,肥而大的尾巴,經湘繡特有的鬅毛針刺繡,更顯得穿插蓬鬆,讓人可以感受毛皮與肉的豐腴軟和。松針松枝乃是使用傳統平摻針勾勒,針痕線迹與筆情墨趣一致。一方面是傳統刺繡表現的工筆畫情韻,一方面是刺繡針法表現的特殊的鬅毛針工藝,二者的結合,構成了作品特有的效果。
卓冠群芳
王謙,明朝人,善畫梅,風格清奇。從畫面右下角的老幹起始,帶出新枝以及綴於枝頭上繁密的梅花,柔美的花蕊与遒勁的枝幹相互映襯,具現老梅神清骨峻的姿態。以刺繡來表現此畫,由於朵朵花瓣的繡線走向不同,讓絲線本身的光澤在不同的角度下呈現出閃爍的光芒,無疑為本作增添了生動的風采,顯得更加璀璨萬端。
繡鄭板橋竹
清朝畫家鄭板橋,身為畫壇揚州八怪之一,擅畫竹、蘭與奇石,特別是竹,各競姿態、以意取勝,他曾說:「我有胸中十萬竿,一時飛作淋漓墨」,也曾為詩:「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灑夜間思。冗繁刪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由於他專注於此且不懈練習,才能信手拈來,達到「胸有成竹」的境界。鄭板橋的運筆特色為中、側鋒兼用,墨色亦濃淡靈活,本次展出的繡畫作品亦在此基礎上,描摹出形神兼備的竹之意象。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爲中國美術史上的名作,作者傳為北宋時期的武宗元,風格直追唐朝“吳帶當風”的吳道子。它描繪的是道教的帝君前往朝謁天上最高統治者的隊伍行列,由八十七個神仙組成。頭上有圓光的是“南極天帝君”和“東華天帝君”,其他是真人仙伯、金童、玉女、神將等,全部行列中的人物有節奏行進。這是一列浩浩蕩蕩有道骨仙風的道教仙人仙女行列,畫家善於運用長而流利的線條,描繪綢密重疊的衣紋,造成臨風飛揚的風動感。群仙的頭飾,手中所持的儀仗,以及儀態身姿,都有所不同,因而産生了豐富華麗的效果,構成一個莊嚴華麗的神仙世界。
展期:2017.01.21-2017.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