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隱藏的時間」裡顯露的北投風景和社群

走出奇岩捷運站,往大業路走去,映入眼簾的周遭場景近似工廠廠房,若是第一次來訪、方向感較弱的觀眾不免產生動搖:是否走錯了路?走到大樓門口,尋常的辦公大樓也不禁讓人打開google map再三確認,直到坐電梯直達十一樓,隱藏在企業大廈中的小巧美術館終於現身,才能放下一顆心。一座位處於市郊、隱身於企業大樓,以社區美術館為定位,並以展示當代藝術為核心任務的私人美術館,如何打開自身與周遭的環境連結、拓延出與週遭社群連結的堅定企圖? 進入展場,首先是大屯國小的學生創作,關注主題包含人物、風景、動植物和身邊的物件:夜晚中被強光照射的操場展現出異於日常的氛圍,因為「想要用燈把黑漆漆的學校變成外太空」,讓日常陌生化;以黑白模式拍攝弟弟的特寫,時而抓頭沉思、時而振筆書寫,因親近而捕捉到被攝者毫無防備的真實樣貌,而黑白粒子更異化了這樣的日常時刻,使得「平時看來笨拙的弟弟」獲得某種神聖的光環;喜歡樹葉的孩子以攝影再現其撿拾的樹葉收藏,呈現出不同葉種的繽紛色澤和葉脈細節。觀者不僅能從照片看到他們看到的世界,從他們的自述更能理解其背後的思索,細細看去,讓展覽展現出一種超越作品本身的溫潤。 隨著展場動線的開展,傳入耳中的是劉致宏的「聲音地誌」系列,架接了大屯國小攝影社和復興高中美術班的中間地帶。牆面上是藝術家繪製的巨幅地景剪影,小幅油畫的黑狗盤踞於牆側,幾張影像作品如小掛報般地陳列於隔壁牆面,這些都像是遺留在展場的各種線索,導引至桌上錯落的小冊《聲音地誌VII:北投》:在北投求學、當兵、工作、生活超過十年的劉致宏,將其於北投的晃盪盡收其中,豆漿油條店的熱氣蒸騰、機車載送阿伯的閒談、隱藏於山路間的小寺……近乎喃喃的文字和影像傳達出某種聲音感,小開本的尺寸也暗示著身歷其境的親密感,好似攜帶著秘密社群的導覽小冊,按圖索驥便能在真實的生活場域闖蕩探險一番。 復興高中美術班的主題巧定於市場街拍,正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們或許平日對傳統市場並不熟悉,但年輕心靈的敏銳熱情和純然強大的好奇心仍透著相紙不絕傳來:有聚焦於市場人情的溫暖,以三連拍傳達每日在市場相會的阿伯情誼;有挑選開市和關門後兩兩相對的照片,精準呈現熱鬧與寂寥的一體兩面;還有精煉成一張照片,訴說他好不容易抓到的片刻溫馨,甚至有研究型的靜物系列照,以一組照片關照市場中不可或缺的塑膠袋百態。照片中投注的情感讓這些人物照近乎肖像照,捕捉到被攝者的某種心理狀態和質地。 除了館校合作的計畫、細心穿插藝術家的聲音複合裝置之外,讓人眼睛一亮的還有美術教師李雅妍的《此時彼刻》。利用下班後的課餘時間創作,呈現北投黃昏和夜晚的另個面貌,那些靜謐的、不為人知的角落,或是充滿生活感的雜貨店,一個個光箱在漆黑的暗間中兀自閃爍著,巧妙地結合內容與形式,展現出北投獨有的氤氳和神祕。 鳳甲美術館的社區藝術培力計畫邁入第四年。去年展出空間拓及到當地商家和企業空間包括森永製菓工廠、咖啡店拾米屋、旅店Solo Singer Life、奇岩公園等,雖然今年回到美術館的空間中,但展場也首度拆除白牆,以真實的北投風景和牆上的攝影風景對話,讓美術館外的生活場域「關渡平原」重新被看見,回應美術館對在地生活研究的熱情。展名「隱藏的時間」,策展人葉佳蓉表示「是一種非正式的、私下的狀態,參與展出的各個單位都是用自己主要身分以外的時間,去除社會角色最原始的生命狀態,思考自己和這塊土地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學生的課後社團練習、高中美術科教師的課後創作、藝術家的私日記式作品,都展現出其對地方的觀察、感知和探索。然而展覽顯露的不只是「隱藏的時間」,同時也是「隱藏的風景」:從白日到黑夜,從上學到下班後,從熙來攘往的市場到靜謐的暗巷,那些不為人知的北投風景,及美術館所在場域背後的隱藏風景。 以攝影作為藝術進入社區的敲門磚並不是新方法,然而鳳甲美術館「北投在地影像採集計畫」卻不僅僅以攝影作為媒介以達成與社會交往的目的,更是回歸到藝術性的探問:發自內在的動能,以及自身與土地之間的關係。這檔展覽沒有落入社區藝術慣習的溫情敘事或情境雷同的故事採集,而是讓觀眾和不同位置的創作者直面以對,讓人回到人,創作回到創作。其實這便是社群藝術最美麗的狀態:相信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創作能量。與社會交往的藝術回到美術館空間的展示,若有理想的樣貌,這個展覽應該非常貼近了。在這裏,現身的不只是隱藏的時間,還有隱藏在白牆後的北投風景,以及隱藏於專業美術館外的社群。
文|王若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