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北投藝景-社群藝術展

「北投藝景:我家也有美術館」社區藝術計畫
今年秋天鳳甲美術館在北投舉辦「北投藝景:我家也有美術館」社區藝術計畫,活動內容有「走灶腳」、「喝茶嗑瓜子」與「辦桌」,透過活動讓社區民眾相互認識、學習與分享。「走灶腳」是邀請社區居民一同拜訪北投在地社區組織、傳統產業與在地店家,透過烹飪教學與日常生活的經驗分享,帶出每個灶腳的人文故事;「喝茶嗑瓜子」則是走訪北投鄰里間收集北投人的故事;活動尾聲的「辦桌」是與參與活動的朋友、社區民眾一同分享回顧在前期活動「喝茶嗑瓜子」與「走灶腳」的人文故事與影像記錄。 「灶腳」是家庭傳承記憶、聯繫情感的地方,也是社區鄰居互通消息、分享喜悅的小角落。我們以此意象規劃「走灶腳」活動,以烹飪的教學分享促進對話、拉近社群間的關係。此次,我們邀請社區的社造組織、在地店家、農友與信仰中心作為灶腳主人,舉辦地點有丹鳳山下的奇岩發展協會、大屯山上的二崎生態農場、經過老屋活化的北投一號穀倉-拾米屋、信仰中心文武廟、八仙里民活動中心,以及親子育樂中心北投親子館。灶腳主人透過烹飪教學與日常生活的經驗分享,帶出北投鮮活的在地人文故事。「走灶腳」歷程中,灶腳主人與民眾間的互動就是藝術作品,互動中的喜悅就是美學的展現。 以採訪為主的「喝茶嗑瓜子」除了前期收集資料外,伴隨北投藝景的計劃進行採訪的對象也逐漸出現,在經過走灶腳活動的分享與互動後,採訪者與受訪者的關係也會有所改變。我們將重點放在採訪對象在此地的生活經驗,並定位「採訪對象的生命故事就是北投的故事」,因此,整個計劃的重心在於「北投人的生活經驗」。另外,我們在採訪結束後,會與採訪對象留影,將影像融入美術館一樓外牆的藝術裝置中。「辦桌」則是融入節慶、狂歡的意象,讓參與活動的社區民眾共同創造一場美的饗宴,這個難得的機會再次將社區民眾聚在一起分享藝術計劃的歷程記錄。 此次展覽有一樓外牆的藝術裝置,以及社區藝術計畫活動過程中的攝影作品與影像記錄,還有每次走灶腳所留下來的食譜,可供參觀民眾索取。展覽至2016年1月31日,歡迎社區朋友前來參觀。
持續深耕的社區藝術計畫
鳳甲美術館以社區居民的生活為主題,創造鄰里間的對話交流的平台,許多參與社區藝術計劃的朋友與我們一起認識、發現社區裡多元的社群。歷程發展中,美術館利用走灶腳活動創造社群的交流空間,包含參與者與在地店家、農家、社造組織的交流,參與者認識或是再認識這些組織的對社區理想與努力,將彼此的關係串聯。 計劃透過採訪北投人的生命故事,再現北投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樣貌。無論是「喝茶嗑瓜子」的採訪重現瀧乃湯與北投機車限時專送風光全盛的情景,又或者是「走灶腳」的活動也因為拜訪農場、信仰中心、里民活動中心,讓中央南北路處處是陶瓷廠的景象、文武廟廟呈前種滿藺草的景象,或是鐵路淡水支線的沿途風光重現。這些在地北投人的小敘事,讓北投的記憶在眾聲喧嘩中再現。 「北投藝景」的社區藝術計劃才剛開始,與社區/社群建立了基本的夥伴關係,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將彼此的關係越織越綿密,形成更緊密、多元的實踐社群。活動後期,每當我們再次舉辦「走灶腳」活動時,參與民眾見面時相互問候、關心,即使是初次參與活動的民眾也很快的融入。由於活動主題包含日常生活食的故事、北投(人)的故事,每位參與民眾分享過去的經驗故事的同時也是介紹自己現在的故事,增加社群間的相互關係,民眾與美術館都在關係中學習。鳳甲美術館一開始以體驗者的身份探尋北投,希望進一步透過社區藝術計劃建立社區夥伴關係,成為社區支持系統的行動者。
一樓外牆作品說明
「火山是活的,人文地景也是活的」
藝術家:陳建宏/年代:2015
北投的大屯山火山群是臺北自然地景的活火山,北投豐富內斂的人文資源是台北文化的活火山。北投特有的人文樣貌創造豐富的北投文化,如台灣月琴民謠祭、那卡西、北投陶藝、飲食文化…等,有藝術的樣貌、常民生活的樣貌,也有同時並存的生活藝術。細細觀察北投的人文地景,可以發現其街區樣貌隱藏著內斂的人文藝術。透過藝術活動的擾動,讓這些文化更加活躍。
展期:2015.11.28 – 2016.01.31